央行最近發(fā)布的調查報告顯示居民對房價上漲預期大幅上升,原因正在于非對稱信息的干擾而產生的反映。
最近出差很多,很難有整塊時間寫博文,大多零碎的時間都用在微博上了。許多網友也提出了意見,希望微博之外也能看到完整的分析,其實微博雖短卻能取其精華,同樣能反映出我的想法,但大多非行內人士和普通民眾也許會因為了解的情況不多而難以理解。
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8月份數據中,有幾個明顯的數據被媒體故意的歪曲,并放大了錯誤信息的作用。因此對市場產生了重大的誤導作用,讓廣大民眾“被預期”了。嚴格的說,正是媒體的謠言在故意的、不停的、一波又一波的對抗國十條的政策,在掀起本不應有的波浪。
一、關于價格的統(tǒng)計
八月的統(tǒng)計數據中,房價同比上漲9.3%,漲幅下降1.0個百分點,并連續(xù)數月同比增幅下降,從4月份新政出臺之前的12.8%、12.4%、 11.4%、10.3%變成了9.3%。如果沒有媒體的忽悠在供給量不斷增加中會持續(xù)以每月一個或一個多百分點的速度下降進入合理的循環(huán)之中。
連續(xù)三個月的價格環(huán)比都處于下降或持平之中。價格的環(huán)比不動,而CPI和PPI都在高速上漲時,就已經是房地產實際價格的下降了。但媒體會在CPI上漲時拼命的宣傳負利率下存款實際的貶值。央視更是用萬元存款每年要損失125元證明通脹中的存款損失。但為什么同樣的情況下,房價成本中要消化CPI和PPI 的上漲因素,名義價格不動時,實際價格是下降的道理就被媒體或央視給否定了呢?
根據統(tǒng)計局的數據分析有許多人并不相信,那么我們就用央視每天播出的各城市銷售價格為證。各城市中的漲跌各有不同,沒有看出是全國普遍的價格上漲,尤其是國十條所提出的房價過高、上漲過快。供求關系緊張的城市大多處于價格下降的情況,反而是原來價格不高的城市中,價格保持了上漲的情況。
數據均來自央視二套
說明: 1、周成交數據區(qū)間:2010-09-06至09-12;
2、排序方法:降序。
上述情況可以明顯看出,1、國十條并未針對全國的所有房屋價格,正在于國務院很清楚中國的城市間經濟發(fā)展的差別和商品房市場化發(fā)展的差別,政策也并未一刀切的針對所有城市。2、國十條并未提出讓房價暴跌,而是提出遏制部分城市的房價過快上漲,而這種價格環(huán)比的零或負增長已經證明了政策的效果和市場的平穩(wěn)。 3、在部分城市價格下降和部分城市價格上漲中,價格環(huán)比能保持為零,恰恰證明部分城市的上漲與部分城市價格的下降相互抵消才歸零了。如果沒有部分城市的價格下降,豈會有環(huán)比為零增長的可能?只宣傳部分城市的價格上漲而故意不提部分城市的價格下降,只能說是媒體的用心不良了。
二、關于銷售量的統(tǒng)計
8月的統(tǒng)計數據中,銷售環(huán)比增長6%,于是就成為了媒體回暖與量價齊升的依據,但卻沒有任何一家媒體同時報道同比 降10.1%的情況。為什么說價格時看同比、不看環(huán)比,而看銷售量時卻看環(huán)比而不看同比呢?大約是哪個數字對媒體忽悠民眾有用,媒體就選擇用哪個數據吧。反正是在市場中能掀起浪來就高興了。
如果用價格的環(huán)比和銷售的同比就可看出市場并未量價齊升了。
所謂的同比下降是說明自國十條頒布后,銷售量快速下降后仍處于下降的情況,并未恢復到合理的銷量。所謂環(huán)比上升則是在過度的銷售量下滑之后略有回升。比最差的情況要好轉了,卻比最好的情況要差。
而銷售量的全年增長中民眾所關心的住宅銷售量只增長了4.1%,而辦公與商業(yè)的增長均超過了30%才支撐了全部面積增長6.7%的局面,這個增速則更是從兩位數的增幅快速下滑的趨勢。
銷售同比增幅的變化是從3月的35.8%、32.8%、22.5%、15.4%、9.7%、6.7%快速下滑。僅按8月份銷售面積6886萬平方米計算后四個月的平均月銷售量,則全年的銷售面積總量不是增長而是同比將下降10—15%。去年全年銷售面積約9.4億平方米,而今年至8月份為止僅為5.27億平方米,后四個月都按8月份的銷售量計算,則全年僅約為8億平方米,未銷售庫存量必然加大并創(chuàng)歷史新高。
通常商業(yè)交易活動中所說的“金九銀十”也被媒體故意的宣傳為價格的上漲。其實歷史上的“金九銀十”是多個節(jié)日的集中消費,讓歷年9月的消費上升。請問市場上各種商品銷售的上升中是否也出現(xiàn)價格的上升呢?那么為什么房地產市場的“金九銀十”不是銷售量的上升而變?yōu)榱藘r格的上升呢?
從歷史上各年情況看,“金九銀十”是個規(guī)律,即使是2008年的情況也是如此。9、10月份的銷售量都會增加,但2008年的銷售量增加時價格并沒有同時暴漲,還有所下滑。同樣在“金九銀十”的背后,歷史的情況也總是下滑的趨勢。11、12月的銷售量和其他消費同步都是下降的,商品房銷售2007、 2008年時如此,情況最好的2009年也不例外,今年也會同樣。
全國房地產銷售金額的同比增幅也從3月的57.7%逐月按55.4%、38.4%、25.4%、16.8%和8月份的12.6%快速下滑著,哪里來的回暖與上漲呢?
三、關于投資的統(tǒng)計
8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同比24.8%,比7月回落0.1個百分點。但請看十大產業(yè)中,除了房地產的投資增速保持在36.7%之外,又有哪個行業(yè)的投資增速高于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呢?說明中國目前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完全靠房地產的一枝獨秀而支撐。尤其是去年的4萬億元之后,國有及國有控股的投資增速已經沒了后勁降為了20.0%,低于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4.8個百分點。難道我們的媒體是認為中國的房地產不應增加供給并支撐中國的投資增長嗎?難道是希望中國的經濟再一次退到8%以下嗎?國十條中說要管住媒體的新聞導向,真弄不懂為什么媒體在高喊調控時,卻不按國十條的要求報道正確的消息呢?而國房景氣指數已連續(xù)多月下降,從3月份的105.89下降到104.11了。這種指數持續(xù)下降中何來的回暖呢?
四、關于新華社的報道
最近一段時間以新華社的名義連續(xù)發(fā)布了大量的報道,要求政府出臺更嚴厲的措施來調控房地產市場。卻實在找不出他們自認為判斷正確的依據,各種統(tǒng)計數據沒有一個支持新華社的“謬論”,更不用說是要解決民生問題了。
新增的土地供給并沒有在房價過高的地區(qū)真正實現(xiàn)增長,而是重要城市都沒完成土地同期的供給計劃,這就難免在土地供給上出現(xiàn)購買的白熱化戰(zhàn)爭,而為什么不從供給上解決問題,卻要從銷售量的增長上限制呢?為什么要用犧牲民眾解決住房的增量上去抑制房價呢?
本來根子上的問題是貨幣的增量與流動性在影響著通脹,從而傳導到房地產;本來是土地供給的根源問題未解決;本來是財政體制的問題未解決;本來是住房保障的問題未解決,卻將板子打在了市場的頭上,又怎么可能解決房價問題呢?這也被趙曉博士用以卵擊石來嘲笑。但聲音巨大的新華社卻用強大的媒體攻勢來掩蓋事實的真相,并挑動民眾房價上漲的預期。
未來市場的供給增加在競爭中會讓價格平穩(wěn),但媒體的忽悠反而會讓那些本來分散和冷靜決策的民眾會被嚇得變成了羊群效應的擁擠,真的變成了搶購中的漲價。
多少次的謠言在喊狼來了,如地震的謠言會讓市場恐慌,漲價的謠言也同樣會造成搶購,并不會給市場帶來好處。而二次調控政策的風向只會造成股市、樓市的損失,而絕不會給市場的健康發(fā)展帶來任何益處。
對經濟發(fā)展形勢的錯誤判斷、對房地產發(fā)展趨勢的錯誤判斷必然導致出臺更加錯誤的調控手段。外行大約不會給政策建議提出好的辦法,但卻會用媒體巨大的力量創(chuàng)造出無限的市場破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