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有余女士想法的市民不在少數(shù),在絕大多數(shù)人眼中,龐大的積分數(shù)字只對應價值低廉的贈品,這種價值的反差讓消費積分變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在商家條條框框的規(guī)則下,消費者想要在不被清零之前,攢夠足以兌換心儀贈品的分數(shù),那所需要付出的代價讓眾多市民可望而不可及。相比較下,市民的消費理性戰(zhàn)勝了積分贈品的誘惑,積分也從此淪落為附庸。
觀點二:抓住機會,積分帶來真實惠
事物總是存在兩面性,在大部分市民將積分當成“雞肋”的同時,也有部分市民真切地獲得了實惠,但這除了商家所推出的贈品好壞之外,還有自身某項專一消費的積累。
市民張先生是一名生意人,由于業(yè)務的需要,他的通訊費用往往要比普通市民高出很多。“兩年前,因為通訊費用所產(chǎn)生的積分,我在搞活動的時候獲得了一臺洗衣機。”張先生告訴記者,雖然家中已有洗衣機,而且所獲的洗衣機又是小型的,但張先生卻是確確實實地感覺到了積分帶來的實惠。“平時的時候,我也不大注意積分,可能就是因為打的話費比較多所以積分就多了起來,等到了搞活動的時候,有朋友告訴我可以去兌換,我才知道有贈品。”張先生表示,在積分制度下消費者想要獲得實惠,最主要的就是在活動的時候達到一定數(shù)量的積分,這就需要平時的消費積累,此外就是在每年固定的活動活躍期,多多留意商家的海報。最后,就是千萬別想著再攢攢,不然一清零就得從頭再來。
記者感言:積分與贈品反差巨大 消費者大多當雞肋
在無處不在的消費積分中,記者看到的更多是贈品與積分數(shù)字的巨大反差,以及市民在消費時對積分或多或少的忽視。也許,在市民剛剛拿到商家會員卡的時候,積分兌禮這個美好的前景是其選擇加入會員的一個理由。隨后,在積分隱隱現(xiàn)現(xiàn)的“心理暗示”下,消費者在不斷消費投入,但是既然有這種積累意識,為何消費者在最后卻呈現(xiàn)出一種“漠不關心”或是“雞肋”的心態(tài)呢?下期,本報將對其作出分析。